文章目錄糖尿病足形成原因1、糖尿病足形成原因:足部血管和皮膚病變 糖尿病足表現出來的大泡與腳氣不同,腳氣屬于真菌感染,用外用藥就能夠很快控制,但糖尿病足的大泡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足部血管和皮膚病變而出現的。開始時雖然兩者的癥狀比較像,都會出現瘙癢感、水泡,甚至糜爛,但兩種疾病的發病機理不同。 2、糖尿病足形成原因:外部感染 在糖尿病足出現的原因中,感染是糖尿病足壞疽的重要誘發因素。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自身抗感染能力下降,肢體缺血缺氧的情況為細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環境,細菌就極易入侵,從而導致組織發生嚴重感染。所以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個人衛生,防止感染的發生。 3、糖尿病足形成原因:物理性損傷 不要因為傷口小就忽視了它的危害,任何足部的微小傷害都可引起潰瘍或感染,有時甚至需要截肢。糖尿病足患者多數都有不同形式的組織損傷,如燙傷、凍傷、抓傷、擦傷、磨損傷、修腳傷、碰傷、修甲傷,損傷后感染無疑是導致糖尿病足不可忽視的危險因素。 4、糖尿病足形成原因:Charcot關節病 為漸進性的負重關節破壞性病變。神經創傷學說認為,失去痛覺和本體感覺后足部遭受反復的機械損傷或是單發的創傷會導致Charcot關節病變;神經血管學說認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發的病變區域血供增加導致骨骼吸收和強度減弱,進而,反復的創傷造成骨破壞與不穩定。 糖尿病足的檢查方法X線檢查:可發現肢端骨質疏松、脫鈣、骨髓炎、骨質破壞、骨關節病及動脈硬化,也可發現氣性壞疽感染后肢端軟組織變化,可作為本病患者常規檢查。 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適用于能控制好自己身體運動的患者。在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計值和陰性預測值等方面均優于超聲多普勒,對于足部膿腫、壞死部位的定位十分精確,可有效指導臨床清創和部分截肢手術。 足部同位素掃描:在糖尿病足部感染的早期診斷方面優勢明顯,敏感性較高。其缺點是假陽性率高,并且定位模糊。 神經電生理檢查:了解神經傳導速度。神經傳導速度、誘發電位的檢測可作為診斷下肢有無周圍神經病變和評估神經病變程度的方法之一。 血管造影三維重建(CTA):與超聲相比,橫切面解剖圖在三維成像、顯示動脈與周圍組織相鄰關系上有優勢,與動脈造影相比有無創的優勢。 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了解下肢血管(尤其是動脈)內壁的粥樣硬化斑塊的大小和管腔狹窄或阻塞程度,顯示動脈結構及功能異常。檢查部位包括足背動脈、脛后動脈、胴動脈和股動脈等。 動脈造影:可顯示動脈管壁內病變(如血栓、狹窄和閉塞)的部位、范圍及側支循環情況,常用于截肢或血管重建術前血管病變的定位。 如何預防糖尿病足1、每天用溫水和無刺激性的肥皂清洗雙腳。一定要用溫水,以防水溫過高燙傷雙腳。 2、注意保持足及足趾間干燥。 3、易出腳汗的患者,可選用無刺激性的干粉。足部特別干燥的患者,可涂抹些護膚品。 4、每天讓家人或借助小鏡子來觀察足底。 5、剛剛洗完雙腳時,要及時修剪過長的趾甲。趾甲前端應剪平磨光,防止向肉內生長。 6、不能在胼胝或雞眼處貼雞眼膏等刺激性藥物,也不能用刀、剪等修剪。 7、新鞋在初穿時要仔細檢查是否有異物,應撐松合腳后再穿;舊鞋和拖鞋也需定期檢查。 8、不要赤腳走路,每天換襪子,不穿有破洞或補丁的襪子,不要去鵝卵石上鍛煉。 9、可將棉花等柔軟、透氣、有彈性的物品置于腳趾之間,防止腳趾間摩擦或疊壓。 10、如發現腳部出現水皰、感染等癥狀,要及時到糖尿病?凭驮\,切勿在家自行處理。 |